文章类别:首页>读书

《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毛姆

发布时间:2025-09

浏览量:60

本文字数:2680

读完约 9 分钟

《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是英国作家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晚年的随笔集,记录了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以及对写作、人生、孤独、自由和死亡的思考。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1. 我和我眼中的世界:童年、医学学习、旅行与冒险、战争经历,以及对人生选择的反思。

  2. 作家杂谈:写作经验、文学观点,探讨作家的职责和价值。

  3. 暮年絮语:对衰老与死亡的思考,对自我与世界的终极反省。

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以平实的笔触,将他的人生片段与思想感悟交织在一起。毛姆承认自己并非最伟大的文学家,但他强调自己真实、诚恳地记录了人性与生活。


惊险不在外部,而在内心
读完后,我理解到毛姆所说的“惊险生活”并不是永远追逐刺激或冒险,而是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无论是孤独、失败、疾病、战争还是死亡,他都试图以冷静而诚恳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精神上的惊险”其实比外部冒险更难。

孤独是人生常态
毛姆的童年孤独、口吃自卑,晚年即使成名也常感寂寞。但他并没有把孤独看作负担,而是转化为观察和写作的土壤。读到这里,我反思:孤独可能不是缺陷,而是人必须学会共处的一部分。

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毛姆坦言自己不是最顶尖的作家,也没有追求“完美的人生”。他接受命运的偶然性,接受生命的有限。这种坦诚让我感到一种力量——我们或许不用活成“最好”,只要活成“真实的自己”。

死亡带来的清醒
书中他多次提到死亡,但并非恐惧,而是平静的思考。他提醒我们:正因为生命有限,才更要用心活好每一天。这让我联想到:与其害怕终点,不如珍惜此刻。

写作即是观察与理解
毛姆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直抵人心。他认为写作最重要的是忠实于观察和经验,这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无需刻意追求“高大上”,反而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我写这本书,是为让自己的灵魂摒去烦忧。有些想法在那里徘徊太久,令我不得安乐。我不图说服谁。我不好为人师。明白一个事理时,也不巴望告之于人。我不介意别人赞成不赞成。我当然认为自己对,不然,又何至于那样去想;我也当然觉得他们错了,不过,错归错,我并不以为忤。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意见相左,并不太会让我惴惴难安。我对自己的直觉尚有几分信心。



唯有一事,我能确定,那便是人能确定的事少之又少。

她故世那年三十八岁。

花园设计完了,房间也都布置好了,父亲去世了。

年轻时,具体多大我忘记了,我就认准了一个道理:此生即永生,活要活得精彩。

我天赋不好,个子矮。虽然耐力还行,但力气不够大,口齿也不伶俐,性格腼腆,体质柔弱。

我喜欢个体意义上的人,但从不喜欢群体意义上的人。

哲人和道学家们一直都对肉体满怀疑虑。他们指出,肉体的满足是短暂的,朝荣夕萎。但,饶是如此,快乐终究是快乐,哪怕它不能给人恒久的愉悦。

我的不幸在于,生性挑剔,故而难以纵乐忘我。

大多数人都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听任无常命运的摆布。很多人因为出身原因,为了谋生,只能在一条逼仄的小路上踽踽独行,没有改变方向的可能。他们只能接受某种活法。这是生活强加给他们的。

活法都是已然定好了的。只有艺术家,也许再加上罪犯,才能创造自己独有的活法。

在现实当中,我们惯于用所谓的思考来为我们想做的事情找理由。而为冲动所左右正是一种活法。

时下即将逝去的一刻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东西,尽心竭力从中获取最大的价值,这才是应该做的事。总有一天,明日会变成今朝,而未来也会像现在一样庸常。

正是由于犯过这些错,我才学会了包容。这用去了我很长的时间。

他们无不都是伟大与渺小、美德和恶行、高贵与卑贱的混合物。

因为我们当中的每个人的为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自己欲望的倾向和灵魂的质地造就的。

我看过人们如何死去;我看过他们怎样忍受痛苦;我看过希望的风姿、恐惧与解脱的神采;我看过绝望怎样在一张脸上刻下黯然的皱纹;我看过勇敢和坚毅;我看过信念如何在人们眼中辉映,他们所信仰的一切在我心中却只是虚妄的幻象;我看过英风豪气如何令一个人以讥嘲、以玩笑致意死神的诊断,他太过高傲,不愿让身旁的人看到自己灵魂的恐惧。

人性即便展现在你面前,可你如果视若无睹,那么,也什么都学不到。

我没有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别人的念头。如果他们错了,我觉得也无须纠正他们。

一些我很熟悉的人会做出我认为他们做不出来的事;在他们的某个侧面,会显示出某种我从来都意想不到的特质。

“正常”只是理想。它是用人类一般特征杜撰的一幅画,要在单独某个人身上找出所有这些特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我认为,我们是可怜的玩偶,听任冷酷的命运摆布,受缚于无情的自然律法,注定被卷入永无休止的生存斗争,而除了无可避免的失败,无可期待。

我把书抛到一边,只是因为我意识到时光飞逝,生活才是我的正业。

然而,阅世是艰辛的,我仍时时重返书中,悠然独处。

成功只带给他两样好处:一是从心所欲的自由,这是更大的好处;二是自信。

依我看,批评是独抒己见。

发现艺术家的立身处世与他们的作品相去甚远时,世人会感到愤慨。这样的情形时时都有。

世人在白日梦里满足情感需求,使俗世中的诸多失意也在其间如愿以偿。

可我不禁注意到,这些牧师个个都是说一套做一套。

一个人信什么根本无足轻重,上帝总不能因为人家是西班牙人或者霍屯督人,就去惩罚人家。

但当我回首自己的人生时,却不禁注意到,那些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有许多都源于一些很难不被视作纯粹的巧合。

生命的力量蓬勃丰沛。与之相伴而至的快乐将人们所面临的一切苦痛与磨难抵消。它让人生值得活,因为它在心中做工,并以光明的火焰照亮每个人的命运,让无论多么难以忍受的命运似乎都还可以熬下去。

我可没有狂妄地把自己得到的一切都归因于自己的本事,它们源于一连串我无法解释的歪打正着。

当生活所能给予的除却痛苦与不幸别无他物时,我只能赞许那种断然给自己一个了断的人。

但在依赖了我那么久之后,他们自由了。无论自由将他们带往何处,他们都会欣然享受吧。这倒也好。在这个世界的某个位置上待了那么久,我愿意有人快点儿来换下我。

我们都有过不错的构想、生动的直觉,本以为有一天会有用,但由于太过疏懒而没写下来,它们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早早为自己定下活法,这样做的缺点是有可能会扼杀生命中那份从心所欲。

我对自己说,那并非我所为,乃昔日之我所为,而我已非昔我。

我已拥有精神的独立。我已学会走自己的路,而不去理会别人怎么想。我为自己争自由,也愿给别人自由。


“我仍有未竟的渴望,仍有想去的地方,但我不再焦虑,因为我知道,心的‘惊险’从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是否还愿意为某件事心动。” 这种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让人动容。他承认自己的遗憾 —— 比如没能深入非洲腹地探险,却也坦然接受:“生活本就是带着遗憾前行,重要的是,渴望从未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