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毛姆
发布时间:2024-09
浏览量:110
本文字数:6178
读完约 21 分钟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以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挣脱各种枷锁,追求自由与自我认知的过程。
童年时期
成长环境与家庭背景:
菲利普出生便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不幸,母亲因难产离世,“他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他从未见过她的面容,对母亲的印象仅仅来自于父亲偶尔的提及和家中那幅模糊的画像。画像中的母亲面容慈祥,眼神中透着温柔,可这对于菲利普来说,是一种遥远而又虚幻的存在,他只能在想象中构建与母亲相处的画面,渴望着那份从未真正感受过的母爱。” 自幼成为孤儿的他,被伯父收养,在那个家庭里,伯父的冷漠和伯母的懦弱,让他的童年如在黑暗中摸索,孤独与不安时刻笼罩着他。“他心里明白,他们只是容忍他住在这儿,尽管他们每天都在他面前假惺惺地装出一副仁慈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是非常讨厌他的。” 这种成长环境铸就了他敏感、自卑且极度渴望被爱与认可的性格特质。
青年时期
职业选择的迷茫与探索:
放弃牧师之路:
尽管成长于牧师家庭,伯父也期望他能走上神职道路,但菲利普在寄宿学校的经历逐渐侵蚀了他对宗教的信仰。在学校里,身体的残疾使他成为同学们异样目光的焦点,而老师的侮辱更是雪上加霜,“凯里,我希望你假期结束后不要再跛着腿走路了,太难看了。” 同时,伯父在宗教事务中的虚伪行径也渐渐暴露在他眼前。他看到宗教背后人性的复杂与虚伪,内心对宗教的信念开始瓦解。“他想到自己在伯父家的生活,想到他在学校里的生活,他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虚伪。他想起了他在学校里的老师,想起了他的同学们,他觉得他们都是那么的卑鄙。他想起了他的伯父,想起了他的伯母,他觉得他们都是那么的自私。他想起了他的父亲,想起了他的母亲,他觉得他们都是那么的可怜。”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最终促使他决然放弃了成为牧师的人生规划。
尝试会计工作:
为了在世间求得生存,菲利普在伯父与家庭律师的安排下进入会计事务所当学徒。然而,会计工作的机械、枯燥与他内心对自由和兴趣的炽热追求背道而驰。“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自由,没有快乐。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被抛弃的孤儿,没有温暖,没有安慰。” 这种内心的压抑与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让他无法忍受会计工作的禁锢,于是毅然选择了离开,去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追求艺术梦想:
受朋友海沃德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那就是爱情和艺术。” 的话语启发,再加上他在绘画方面曾获得过些许肯定,菲利普满怀着憧憬前往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的艺术天地里,他结识了形形色色怀揣艺术梦想的人,然而现实却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地刺痛他的理想。目睹画室同学范妮小姐因贫困饿死,“她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她的精神也已经极度崩溃。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她的灵魂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艺术之路。而绘画老师富内瓦指出他天赋不足,“你会一直画得不错,但是你永远也成不了大画家。” 这让菲利普陷入了极度痛苦的挣扎之中,他意识到自己在绘画领域难以取得卓越成就,最终在无奈与痛苦中放弃了绘画梦想。
爱情经历的波折与成长:
与威尔金森小姐的恋情:
菲利普在青春期的萌动、寂寞以及对爱情朦胧的好奇驱使下,与威尔金森小姐陷入了恋情。起初,他被爱情带来的新奇刺激与生理欲望所迷惑,“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傻瓜,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被欲望控制了灵魂的恶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觉威尔金森小姐的年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浅薄的情感交流无法满足他对爱情的深层渴望与期待。“他觉得她很无聊,很乏味,很虚伪。他觉得她很自私,很虚荣,很卑鄙。” 他开始对这段感情感到后悔与厌倦,意识到自己更多是被情欲左右而非真正的爱情。
对米尔德里德的执着之爱:
在伦敦学医时邂逅米尔德里德,她的冷淡与不屑深深刺痛了菲利普的自尊心。“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被人唾弃的乞丐,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被人侮辱的奴隶。” 菲利普自幼缺失母爱,内心深处对情感有着强烈的渴望与空缺,这种自卑心理使他急切地渴望通过赢得米尔德里德的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想要证明自己的魅力,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时,她的若即若离让菲利普陷入 “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心理误区,“他觉得她是一个神秘的女人,一个迷人的女人,一个让他无法抗拒的女人。” 他对爱情的理想化幻想,让他在面对米尔德里德的多次伤害时,依然难以自拔,不断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我折磨的深渊。
成年时期
回归医学与人生的新起点:
放弃绘画后,菲利普重新审慎地审视自己的处境与能力,最终选择回归医学。从现实因素考量,医学是他父亲的旧业,他拥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基础作为依托,而且医学能够给予他相对稳定的收入和较为自由的生活空间。“他想,他可以在医学中找到一种乐趣,一种满足,一种成就感。他想,他可以在医学中找到一种自由,一种独立,一种尊严。” 在学医的过程中,他逐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开始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宏大理想的实现,而是能够在平凡生活里凭借自身的努力去创造独特的意义,从而在医学领域找到了生活的崭新方向与乐趣源泉。
情感的成熟与归宿:
经历了与米尔德里德的痛苦纠葛后,菲利普在萨利的陪伴下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与理解。“她的笑容,她的声音,她的眼神,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和舒适。” 萨利的善良、体贴与他在价值观上的契合,使他成功摆脱了过去混乱的爱欲与情欲的泥沼。他开始深刻认识到健康的爱情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感恩的坚实基石之上,这种情感上的成熟蜕变促使他向萨利求婚,迈向人生稳定而幸福的崭新阶段,实现了自我情感的救赎与升华。
人生意义的深刻领悟:
历经无数挫折磨难,菲利普对人生意义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探寻。他回顾自己在宗教、爱情、理想追求中的种种曲折经历,“他曾经在宗教中寻找安慰,在爱情中寻找幸福,在艺术中寻找意义。但是,他发现,宗教是虚伪的,爱情是痛苦的,艺术是无用的。” 最终得出人生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的、明确固定的意义的深刻感悟。“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 这一领悟使他挣脱了对人生意义的过度纠结与执着的枷锁,转而将目光聚焦于当下生活的细微体验,学会从平凡生活中挖掘美好与乐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创造和赋予生命别具一格的意义,从而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当菲利普整理家中旧物时,他发现了母亲的一个针线盒。那针线盒的木质表面已经有些磨损,却被擦拭得很干净。他轻轻打开,里面的针线整齐地摆放着,仿佛还带着母亲的温度。他拿起一根针,指尖摩挲着,思绪飘远,似乎看到母亲坐在窗前,专注地缝补衣物的模样。“他凝视着这根针,想象着母亲纤细的手指也曾这般握住它,为家人操劳。这小小的针线盒,此刻成为了他与母亲跨越时空交流的媒介,他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
还有母亲的一本日记,纸张已经泛黄脆弱。菲利普怀着敬畏与期待的心情翻开,母亲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尽管很多内容只是生活琐事的记录,但他读来却如获至宝。“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那些关于家庭、关于日常感悟的文字,让他逐渐拼凑出一个更加立体的母亲形象。他在日记里寻找着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能让他内心的空缺得到些许填补。他时而微笑,时而沉思,沉浸在与母亲的心灵对话之中,这些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给予他无尽的温暖与力量,在他面对人生的风雨时,成为他内心深处最坚实的依靠。”
原文节选:
十七章
如果你对自己的处境总是心存不满,企图反抗,那只会给你带来更深的羞耻。
菲利普仔细考虑着珀金斯先生的话,满脑子都是即将到来的坚信礼,一种无可名状的喜悦攫住了他。他的精神再也不被肉体所禁锢,像是要挣脱枷锁释放出来,一个崭新的生活展现在面前。他用尽全部的热情,渴求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他决定要受神职,臣服于上帝的脚下,虔诚地为他服务。等到那伟大的一天最终来临时,他会为之前所有精心的准备,为所有读过的书,为校长使自己醍醐灌顶的教诲而感动不已。有个念头一直在折磨着他,那就是他知道自己将要一个人走向高坛,而这意味着他一瘸一拐的步态将会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不仅是学校里的师生、来做祷告的人,还有一些从城里来的陌生人以及见证儿子完成坚信礼的家长。但是真到了那一天时,菲利普霎时释然了,他怀着喜悦之心担下了这份屈辱。等到他拖着自己的跛足走上高坛时,他觉得在大教堂光辉神圣的穹顶之下,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微不足道。他将自己的残疾作为献给上帝的祭礼。
十八章
思想崇高的人总是不食人间烟火,可菲利普却无法一直生活在山顶稀薄的空气中。
只可惜,能力在志向面前太过羸弱。他被自己炽热的激情折腾得筋疲力竭,灵魂骤然停止悸动,陷入一片消沉。曾经他觉得上帝无所不在,但如今他已经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尽管每晚还是会准时做祷告,但那已经成为例行的公事。一开始,菲利普埋怨自己故态复萌,想象中来自地狱的惩戒之火也迫使自己重燃热情。但这一回,热情来得勉强,去得匆匆。他渐渐有了其他的兴趣,再也不一门心思地投身宗教了。
见到菲利普,罗斯似乎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而菲利普满肚子的怨气也一点点消散了。他们就像只是分开了五分钟似的,很快就勾肩搭背地说起话来,他俩想要聊的趣事儿真是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十九章
起先,菲利普觉得能和罗斯一起玩儿就足够幸运了,从没想要求他什么。他特别懂得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但现在,罗斯走到哪都被众星捧月,一呼百应的本事让菲利普开始隐隐地嫉恨起来。他觉得自己有权要求一份专一的友谊——罗斯是属于他一人的!这不是个请求,这是他的权利。他看到罗斯和其他人作伴心里就会很嫉妒,尽管自己也知道不应该,可还是抑制不住地冲他发火。要是罗斯在别人书房里打趣逗笑,好些时间还不回来,那一进屋,迎接他的就一定是一张皱着眉头、写满愤怒的脸了。菲利普会接着一整天都闷闷不乐,但罗斯要么就是根本注意不到,要么就是故意不理他,总之,最后受伤的还是他自己。一般来说,等菲利普意识到这么长时间都是自己在犯傻之后,就会和罗斯大吵一架,再跟着连续好几天的冷战。但是最后又总是菲利普撑不下去,虽然坚信自己占理,却还是会低三下四给罗斯赔不是。接下来的一个礼拜,他们就又好得跟亲兄弟一样了。然而,两个人最热络的那段日子已经过去,菲利普现在能看出即使罗斯还是和自己一起上下学,但心已经飘走了,纯粹只是出于习惯,或是怕自己又生气才这样做。他们能聊的话越来越少,罗斯开始经常觉得无聊。菲利普想,一定是自己的残疾惹罗斯讨厌了。
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医院,但罗斯还是照旧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于是,亨特填补了菲利普的位置。而菲利普还发现虽然罗斯嘴上没说什么,却总是躲着自己
二十章
珀金斯先生想让菲利普知道,现在自己想法的改变,将会影响往后的人生。
菲利普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但因为年少固执,不愿把这些说出来作为自己放弃成为牧师的借口。一想到自己将来的生活可能是这样一番景象,他就觉得不寒而栗。他想挣脱出去,去外面的世界长长见识。
二十一章
菲利普觉得去牛津不比在皇家公学强多少,但他没有直说。他想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如果将来去了牛津,肯定有老同学知道自己的旧事,而他最想做的就是摆脱这些人。他在学校的日子一塌糊涂,想改头换面,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他跪在伯母身旁,把她搂在怀里,亲吻着她沾满泪痕的憔悴脸庞。伯母还在止不住地抽泣,菲利普忽然为她这碌碌无为的一生感到遗憾。她从来没有这样赤裸直白地将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
亲爱的珀金斯先生:很抱歉又因为我侄子的事情打扰您,事实上,为了这孩子,我和他伯母都操碎了心。他迫切地想退学,他的伯母认为他过得不愉快。我们不是他的父母,也很难决定这时应该怎么做。他对自己的成绩不甚满意,认为继续留在公学是浪费钱。如果您能和他谈谈,我将不胜感激。但如果他去意已绝,那么就按之前决定的,让他圣诞节退学吧。
菲利普看完,把信还给校长。他心里窃喜:这一仗终于打胜了。看到自己的行事方法取得成功,自己的意愿也战胜了他人的想法,他非常满足。
“学校本来就是面向资质平平的孩子所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圆圆的孔儿,就算你是个格格不入的方头栓子,早晚也要适应其中。谁有精力去注意那些特别有才华的人呢?”他忽然对着菲利普说:“听着,我有些事要嘱咐你。这个学期马上就结束了,再待一个学期也没什么坏处。如果你想去德国,那么最好过完复活节再走。德国的春天比冬天舒服多了。如果下个学期你还是决意要走,那我绝对不阻拦了。你看怎么样?”
菲利普想到在这的苦日子只剩最后三个月,复活节一过完他就能远走高飞,再也不回来。他心里非常痛快,不再感觉学校是个密不透风的牢房,剩下的一个学期也不那么难熬了。晚上在教堂里,男孩子们都按班级站好,规规矩矩地守着自己的位置不敢乱动,菲利普一想以后再也不用和这些人打交道了,就不由心花怒放。这种窃喜感让他觉得周围的人顺眼多了。他打量一圈,目光最后落在了罗斯身上。当了班长的罗斯现在做起事来有板有眼,他心里自有主意:要在全校师生面前做好榜样,带好头。当晚刚好轮到罗斯宣读祷文,他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菲利普在台下微微一笑,他很快就再也见不到这个人了。六个月以后,罗斯个子再高,四肢再健全都和自己没有丁点儿关系。别说他就是区区一个班长,就算是耶稣十二门徒里的老大,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菲利普又转头看那群穿着长袍的老师。除了“机关枪”戈登老师缺席——他两年前因为中风去世了——剩下的老师悉数到场。菲利普觉得这是一窝可怜虫。特纳先生是个例外,在他身上还有点儿男人气概。一想到自己曾经受制于这些窝窝囊囊的人,菲利普就觉得心里很别扭。不过等到六个月后,这些就都无所谓了。他们殷勤夸奖或是横眉冷对,对于菲利普来说,不过是耸一耸肩。他早就参透喜怒不形于色的道理,尽管羞涩的个性让自己一再受扰,他从来没有陷入沉闷难以自拔。校园里总是能看到他一瘸一拐、踽踽独行的身影,可这样局促缄默的皮囊下,有一道声音在大声嘶吼。在他心中,自己的步伐从未如此轻快,脑海一片五光十色,被各种各样的新奇点子塞得满满当当。时常是灵光一现,还没等他去捕捉,就匆匆逃逸了。然而,这些想法的来来去去还是让菲利普欢呼雀跃。他现在浑身都是劲儿,终于能踏下心来学习。剩下的几个礼拜他决定要把之前落下的功课都补回来。菲利普的脑袋转得快,也乐于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期末考试考得特别好,珀金斯先生对此只淡淡地评价了一句——当时菲利普正在和他交流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他先是针对文章给了些平常的点评,然后说:“你终于不装傻了,是吧?”
“你知道吗,把知识灌进一个个不灵光的脑袋实在很无聊。可是为什么当老师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工作呢?因为你总有机会能教到几个聪明伶俐的学生,他们在你张嘴之前就知道你想说什么,和你心有灵犀,一点就通。”
菲利普走出校长室。他的学习生涯到此正式告一段落。他解放了,自由了。但期待已久的欣喜若狂的感觉却迟迟不来。相反地,在他绕着教区踯躅徘徊时,一股浓浓的悲伤狠狠扼住了他。他多么希望自己当时没有犯傻。他不想离开,但也绝对不会撇下面子跑去找校长。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他无从得知,只是一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就满腹惆怅,闷闷不乐,只好自问:是不是每次当你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后,都会后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