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发布时间:2024-12
浏览量:129
本文字数:3562
读完约 12 分钟
智慧无法言传。
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满、统一。
时间并不真实存在
对于隐匿的意义来说,言语无益。它总在言说中歪曲,变异,变蠢。因为救赎与美德,轮回与涅槃也只是言辞。世上并无涅槃,涅槃只是个言辞。
一、创作背景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经典之作。黑塞所处的时代,西方社会在一战后陷入精神危机,传统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他本人也经历诸多困境,如家庭问题和自身的精神困扰。这种背景使得他在作品中融入对生命意义、精神追求的深度思考。
黑塞深受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佛教和中国道教的影响。在创作《悉达多》时,他试图通过融合东方智慧来探索人类心灵的救赎之路。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东方宗教文化理解的文学化表达,同时也是对当时西方精神困境的回应。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 1922 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黑塞曾获 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1919 年黑塞经历了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困难和心灵困境,妻子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也多次接受精神分析治疗,三个儿子被寄养。为排遣苦痛,他寄情于文学创作,开始创作《悉达多》。在创作过程中,黑塞因个人精神危机及对东方思想缺乏更深层次理解而中断写作 18 个月,期间接受心理分析治疗并从印度佛教和中国道教中汲取精神营养,1921 年底重新开始写作并完成了整部小说。
二、故事内容
1. 婆罗门之子的觉醒
主人公悉达多出生于印度婆罗门阶层,这是一个拥有高贵血统和深厚宗教传统的阶层。他从小聪慧过人,学习了吠陀经等婆罗门教经典,掌握了辩论、沉思等技能。然而,悉达多内心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他对婆罗门教的教义产生了疑问。尽管身边的人都满足于现有的宗教仪式和观念,但悉达多渴望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例如,他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祭祀仪式是否能真正带来解脱产生怀疑。他觉得那些仪式只是表面的形式,无法触及灵魂的深处。这种觉醒促使他决定离开舒适的家庭环境,与好友乔文达一起踏上寻找真理的道路。
悉达多心中的怅然一日胜过一日。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他的朋友乔文达的爱,都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安宁和满足。他开始感到,他可敬的父亲和其他智慧的婆罗门已将他们大部分思想传授给他,而他依旧灵魂不安,心灵不宁。他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盛满。
2. 沙门时期的苦修
悉达多和乔文达加入了沙门的行列。沙门是一群苦行者,他们通过极端的自我克制来追求精神的解脱。悉达多经历了长期的斋戒、冥想和自我折磨。他学会了忍受饥饿、寒冷和身体的疲劳,试图摒弃肉体的欲望,让精神达到超脱的境界。
他在这个阶段体验到了身体和精神的极限对抗。比如,在长时间的斋戒中,他的身体极度虚弱,但他的精神却在与肉体的斗争中更加坚韧。然而,经过三年的苦修,他发现这种方式虽然能让他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但并没有真正找到他所追求的真理。他意识到单纯的肉体折磨并不能带来心灵的安宁。
悉达多的灵魂重新返回时,已历经死亡、腐朽和尘化,已品尝轮回阴暗的醉意。他好似猎人,在新的渴望中瞄准摆脱轮回的出口,缘起的终结之处,无忧而永恒的开端。他扼杀感官,毁灭记忆。他从“我”中溜走,融入陌生的万物中。他是动物,是尸身,是石,是木,是水。但他总是重新出定,在阳光下或月光中重归于“我”,在轮回中打转,重新觉察到渴望。他压制渴望,又收获新的渴望。
悉达多轻声道,仿佛自言自语:“禅定是什么?什么是脱离肉体?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敛气?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这种逃避、麻醉,即便是驱牛者也能在客栈中找到。他只消喝上几杯米酒或发酵的椰子奶就能忘掉自己。他将感受不到生活的痛苦,他被暂时麻醉,在米酒的杯盏间昏沉入睡。他同样能获得悉达多和乔文达通过长久修习才获得的弃绝肉体与停留在无‘我’中的感受。
我们只寻得安慰、麻醉,我们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我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3. 与佛陀相遇后的抉择
后来,悉达多和乔文达听闻佛陀乔达摩的盛名,便前往聆听佛陀的教诲。乔达摩的智慧和慈悲深深打动了他们。乔文达当场决定加入佛陀的僧团,追随他的教义。但悉达多却有不同的想法。
他虽然认可佛陀所讲的法义,觉得其非常高深和智慧,但他认为佛陀所传达的真理是通过言语来传授的,而真正的智慧应该是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领悟才能获得。所以,他再次选择离开,继续自己的探索之路。这显示出悉达多对于精神追求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不愿意依赖他人的教导,而是坚持自己去寻找真理的本质。
当悉达多离开觉者佛陀栖居的祗园,离开乔文达停留的祗园时,他意识到他将自己过去的生活也抛在了身后的祗园。他确信自己已不再年少,他已成为男人。他确信,他已如蛇褪去老皮般告别往昔。一些一直伴随他,曾经属于他的东西,诸如拜师求教的夙愿已不复存在。他的最后一位恩师是神圣的世尊佛陀。但佛陀的法义也无法挽留他,折服他。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他如此孤独。多年来,他并未像现在这样意识到自己无家可归。从前,即便在最深的禅定中,他仍是父亲的儿子,高贵的婆罗门,一个修行之人。如今,他只是苏醒的悉达多,再不是别的什么人。他深吸口气,打了个寒颤。没人像他这般孤独。
4. 世俗生活的沉沦与觉醒
悉达多来到了一座城市,在这里他遇到了名妓伽摩拉。伽摩拉教会了他爱情和肉欲的快乐,他也在伽摩拉的帮助下结识了许多富商,学会了做生意。他沉迷于财富、权力和感官享受,逐渐忘却了自己最初的追求。
他的生活变得奢华而放纵,然而内心的空虚却越来越深。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挣扎,一方面享受着世俗的快乐,另一方面又被内心的声音所谴责。例如,在一次醉酒后的夜晚,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对自己的堕落感到无比厌恶。这种沉沦和觉醒的交织,让他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痛苦。
最终,他在极度的绝望中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在关键时刻,他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唵”的声音,这个声音唤醒了他,让他回忆起自己的初心,于是他来到了河边。
情爱可以乞得,可以购买,可以受馈,也可在陋巷觅得,却唯独不能强夺。
“世事看似如此。各有索取,各有付出。这是生活。”
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在聆听乔达摩宣法、告别乔文达后的岁月,悉达多曾拥有崇高的觉醒、迫切的期许,绝不仰仗法义和老师的独立豪情。他曾恭候内心神性的声音。如今,这一切已成记忆、往昔。曾在他心中呼啸的圣音,如今遥远而微弱地低语着。尽管他跟随沙门、乔达摩、他婆罗门的父亲习得的学问,诸如节制地生活、思考的乐趣、禅定的习惯,以及那关乎既非肉体亦非意识的永恒之我的秘密知识,仍长久地留在他心中,但许多已覆没,蒙尘。
5. 河边的悟道之旅
在河边,悉达多遇到了船夫维稣德瓦。维稣德瓦看似平凡,但却有着深刻的智慧。他引导悉达多倾听河水的声音,从河水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河水的声音包含了世间万物的声音,有欢乐、有悲伤、有生命的诞生、也有死亡的叹息。悉达多在河边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经历了许多事情,包括伽摩拉的离世,以及他和伽摩拉儿子的相处。他的儿子起初无法理解他的生活方式,最终离开了他。
通过这些经历,悉达多从河水中领悟到了时间的无常、万物的一体性。他明白了生命就像河流一样,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没有永恒的快乐,也没有永恒的痛苦。最终,他在河边达到了精神的圆满,获得了真正的智慧。
他想,我的人生之路确实古怪曲折。少年时,我只知神明和献祭。青年时,我只知苦修、思考和禅定;我渴求梵天,崇拜永恒的阿特曼。壮年时,我追随忏悔者生活在林中,漠视肉体,忍受酷暑严寒和饥饿。之后我又奇迹般地与佛陀和他至高的法义相遇,关乎圆一世界的真理如血液般在我体内奔涌,但我又不得不告别佛陀及其伟大学说。我跟迦摩罗学《爱经》,跟迦摩施瓦弥学做生意。赚钱又输钱。我学会养尊处优,满足肉体。我失去精神家园,荒疏思想,忘记圆一。不是吗?在这漫长曲折的路上,一个男人成了孩子,一位思考者成了世人。然而这条路又十分美好,然而我胸中之鸣鸟尚未死去。这是怎样的路!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为收获恩宠,重新听见“唵”,为再次酣睡,适时醒来,我必须走投无路,堕入深渊,直至动了愚蠢的轻生之念。为了重新找到内在的阿特曼,我必须先成为愚人。为了再活,我必须犯罪。这条路还会引我去向何方?它如此古怪,泥泞不堪,或许是个旋回。它自便吧,我愿随它走。
他倾听河水奔涌,沉浸在往事中,被一生的时光触摸,簇拥。
心硬又傲慢的人会受很多苦,会迷路,会做错事,会担许多罪孽。
“一个探求之人,”悉达多道,“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