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产品工作概括
发布时间:2025-02
浏览量:65
本文字数:3126
读完约 11 分钟
一、商业产品认知
从抽象到具体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层级:第一层是商业变现逻辑,第二层是商业变现模式,第三层才是商业产品形态。
常见的商业变现逻辑有三种,分别是流量变现、服务变现、数据变现。常见的商业变现模式有五种,分别是广告变现、电商变现、流量分发变现、增值服务变现、商业数据变现。
1、流量变现
一般来说,一款C端产品开始做商业变现时需要拥有一定量级的用户。以一款App为例。当这款App的DAU(日活跃人数)迈过了10万人这个门槛时,那么它存活下来的概率就会比较大,此时再启动商业变现将会是一个较为恰当的时机。
在流量变现中最为核心的自然是广告变现模式,几乎所有的主流应用里都有广告变现模式的存在。但广告变现模式也有着明显的门槛,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商业变现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用户,保证每天能产生稳定的真实流量。
2、服务变现
判断是否适合服务变现主要还是得看这款C端产品的定位,越是定位于某个垂直行业就越容易进行服务变现,定位的范围越广、越综合就越不利于服务变现的开展。
常见的增值服务有会员特权、虚拟货币及付费服务。会员特权一般包括免广告、免流量、内容特权、加速、加大存储空间、优惠折扣等;虚拟货币包括积分、权益兑换等;付费服务包括在线教育等。
3、数据变现
从原则上讲,只要数据来源不违规、不包含敏感信息都是可以进行商业数据变现的,而能否变现成功则要看有多少数据,并且能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多少价值。
将企业积累的数据进行数据加工、数据分析之后以有偿的方式提供给企业客户,帮助其进行经营决策。
商业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
什么是财务敏锐?简单来说就是对所在行业、公司各项财务数据有清晰的认知,当财务数据发生变化时能快速寻找出变化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当有各种经营事件发生时也能快速估算出可能带来的财务数据的变化。
什么是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就是要尽可能向外看,了解外部环境、国家的相关政策、技术发展的趋势等,依照市场的变化进行决策。
什么是全局思维?全局思维就是俗称的大局观,即看待问题的高度。站在整个公司业务发展的大方向上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捕捉机会。
商业产品团队的协作流程图
二、商业产品具体工作
商业产品从0到1的诞生流程
1、客户调研
客户调研的动因其实就两个:一是验证客户对于新想法/新产品的感兴趣程度;二是收集客户最真实的诉求。在想清楚了新产品筹备的动因后,自然就回答了客户调研的动因。
2、需求分析
将众多的客户反馈进行过滤、提取的过程,也只有经过过滤、提取的客户反馈才能称为需求。
一个完整的需求应包含四大要素:对象、场景、问题和价值。
对象可以分成两种:面向对象和受益对象。面向对象指的是这个需求最终要针对的目标群体。比如,客户的需求是通过我们的平台向他们的目标群体投放一则广告,那么他们的目标群体就是这个需求的面向对象;目标群体通过这则广告了解到了客户的产品,其中一部分人还产生了购买行为,客户因此获利,那么客户就是这个需求的受益对象。
场景主要指的是面向对象所处的场景,而非受益对象所处的场景。场景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分成很多种,如买车、用车就是汽车需求下的两类场景,出差、旅行又是出行需求下的两类场景。
面向对象在所处特定场景中经常遇到的状况。有问题才会有需求,需求的本质就是反映目前存在的问题。
客户反馈——需求转化表
要通过客户的反馈挖掘出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而将其引入我们新产品的设计中。
需求管理
Kano模型
1)必备需求
这类需求代表着用户/客户最为核心的痛点,是新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的需求。
2)期望需求
这类需求代表着用户/客户的痒点,也是用户/客户选择购买我们产品的原因。必备需求是每家公司的同类型产品都能满足的需求,所以大家比拼的就是能满足多少期望需求。期望需求能满足得越多,那么用户/客户对于我们产品的满意度就会越高,成功售卖的可能性就越大。
3)魅力需求
这类需求对应的功能上线之后能够让用户/客户眼前一亮,对于产品的满意度会显著提升。但即便没有这些功能,用户/客户对于产品的满意度也不会降低,因为这类需求属于锦上添花型需求。
4)无差异需求
这类需求指的是那些对于用户/客户来说不痛不痒的需求,做了这类需求对于用户/客户的满意度并不会有任何的提升。
5)反向需求
这类需求指的是那些做出来后可能造成用户/客户反感的需求。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以需求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来对需求进行分类的方法
ICE排序法
ICE排序法的本质是一种通过多维度进行打分,再通过得分进行排序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构建一套类似的需求管理方法,作为自己从事产品工作时沉淀的方法论。一款全新的商业产品的诞生一定不是在某个阶段突然想出来的,而是在筹备的过程中逐渐丰满、清晰的
FSD商业需求分类法
按照ICE排序法,我们可以将明确好的需求按照商业变现逻辑的三种方式进行分类。其中,F(Flow)表示流量变现逻辑,S(Service)表示服务变现逻辑,D(Data)表示数据变现逻辑。分类的方式同样是将需求按照三个维度进行打分,哪个维度得分最高就将该需求归入哪个分类下,再通过综合得分来对需求的优先级进行排序。
3、商业变现逻辑梳理
商业变现逻辑的梳理更像一个严格论证的过程。无论是客户的需求、老板的需求还是自己设想的需求,哪怕经过了分类,但依然还是不成体系的,所以需要通过这种刻板的方法一层一层地论证清楚,进而确定最终的商业产品形态。
4、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不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其核心产出物就是产品规划方案。
1)需求来源
2)商业变现逻辑
3)产品顶层设计
4)核心产品
5)市场竞争分析
6)产品目标
7)投入产出比
8)行动计划
9)核心里程碑
10)风险及应对措施
5、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流程
6、需求宣讲
需求宣讲与产品规划汇报一样,都是一次集中性、大规模的对外输出商业产品经理对于新产品的构想的过程。不同的是,产品规划汇报更多是宏观层面上的介绍,很多产品细节都没有深究;而到了需求宣讲环节就需要对具体的产品形态,每个页面的功能、交互逻辑、产品状态及各类细节进行详尽的表达。
7、设计评审
需求宣讲的完成标志着以商业产品经理为核心的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商业产品经理在项目中的角色就转变为辅助者、协调者及监督者。在新角色下主要需要进行三场评审。
第一场评审主要针对设计人员产出的设计稿进行评审。
第二场评审则主要针对研发人员产出的技术实现方案进行评审。
第三场评审是测试用例评审,主要针对测试人员产出的测试用例进行评审。
在完成这三场评审之后,我们基本上就消除了研发及测试人员对于我们所提需求在理解上的偏差,并且清楚地了解了技术实现方案及测试的重点,这在后续的产品验收中有很大帮助。
8、产品验收与上线
所有的产品其实都是多方妥协的结果,而商业产品经理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让产品变得更好,而不是一次就做好。
9、线上测试与效果监控
通过小流量的灰度测试来收集反馈数据、检验产品效果,待所有数据指标都达到预期之后才会正式接入全部流量。
10、产品定价
产品定价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情,在定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会非常多,所以很多公司都会设置专门的岗位来做这件事情。
作为新产品的设计者,商业产品经理应当是整个公司最懂这款新产品的人,那么对于自己设计出的产品的价值一定要有认知、有衡量。在将新产品提交给定价部门之前,自己应当先对新产品的定价有足够的思考。
11、产品售卖
产品售卖内部推荐流程及核心产出物
产品介绍PPT内部版架构
12、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期的主角就变成了产品运营人员,商业产品经理与销售人员作为支持方出现,产品运营人员负责使用新产品为用户/客户提供服务并监控效果的达成情况。
13、产品迭代
缺陷改造迭代,预见性的需求改造
—摘录自《我在一线做商业产品》 作者:许景盛